静脉注射时如何确保血管安全

更新时间:2025-08-14 点击次数:26 次

  静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血管安全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血管损伤、静脉炎、药物外渗等并发症。确保血管安全需从血管评估、操作规范、药物管理、术后维护等多环节综合把控,具体如下:

  一、注射前:精准评估血管与患者状态

  1.全面评估血管条件

  血管选择原则: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远离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肌腱、韧带的血管(如腕部尺侧血管)或有病变的血管(如硬化、栓塞、静脉曲张、血肿部位)。

  成人常用血管:手背、前臂掌侧的浅静脉(如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

  儿童常用血管:头皮静脉、手背、足背静脉;

  长期输液患者:遵循“由远及近、由细到粗、交替使用”原则,避免短期内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保护血管资源。

  判断血管状态:通过视诊(观察血管走向、是否充盈)、触诊(感受血管弹性、搏动)评估,避免选择瘪陷、硬化(触摸如“绳索状”)或脆性大(易破裂)的血管。若患者脱水或血管充盈差,可通过热敷(38-40℃温水敷10-15分钟)促进血管扩张。

  2.评估患者个体情况

  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管壁较脆弱、易硬化,需选择较粗血管并减少穿刺次数;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高,穿刺后需加强按压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服用抗凝药)患者需避免反复穿刺,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

  皮肤状态:检查穿刺部位皮肤是否有破损、感染、皮疹、瘢痕,若有则更换部位,避免感染或加重皮肤损伤。

  患者配合度:对躁动、儿童或意识不清患者,需提前做好固定(如使用约束带),避免穿刺时血管滑动导致损伤。

  二、注射中:规范操作减少血管损伤

  1.严格无菌操作

  穿刺前用碘伏或酒精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直径≥5cm,待消毒剂自然干燥后再穿刺(避免未干时穿刺将消毒剂带入血管,刺激血管内膜)。

  操作人员需洗手、戴无菌手套,避免污染穿刺部位,降低感染风险(感染可能导致血管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2.精准穿刺技巧

  针头选择: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针头(成人常用7-9号针头,儿童或细血管用5-6号针头),避免针头过粗损伤血管壁。

  穿刺角度与手法:

  一般静脉穿刺角度为15-30°,针头斜面向上,进针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猛穿透血管后壁;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10°)再进针0.1-0.2cm,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腔内,减少药液外渗风险;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探针”(如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以免损伤血管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增加血肿或血栓风险。

  3.妥善固定针头

  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针头,确保针头不滑动、不弯曲,固定时避免牵拉血管(如过度绷紧皮肤),防止血管壁被针头摩擦损伤。

  关节部位穿刺需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关节活动,避免针头移位刺破血管。

  三、注射中:药物管理与血管保护

  1.合理调节输液速度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耐受度调整流速:

  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高浓度电解质、甘露醇)需缓慢输注,避免短时间内高浓度药物刺激血管内膜;

  血管较细或老年患者需减慢流速,防止血管内压力过高导致血管破裂或药物外渗。

  输液过程中定期查看流速,避免因针头堵塞、体位变动导致流速过快或过慢。

  2.药物稀释与配伍禁忌

  高浓度药物(如浓氯化钠、氯化钾)需按说明书稀释后使用,降低对血管的渗透压刺激(高渗溶液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坏死)。

  避免多种药物混合时产生沉淀或微粒,输液前需确认药物配伍禁忌,必要时使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微粒堵塞血管或刺激血管壁。

  3.密切观察穿刺部位

  输液过程中定期检查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观察是否有肿胀、疼痛、发红、渗液等外渗迹象,尤其是输注刺激性药物时,需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

  若患者主诉穿刺部位疼痛或不适,需立即停止输液,检查是否存在外渗或针头移位,避免进一步损伤血管。

  四、注射后:科学维护与并发症处理

  1.正确拔针与按压

  拔针时动作轻柔,沿血管走向缓慢拔出针头,避免用力过猛或旋转针头损伤血管壁。

  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或棉球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延长至15-20分钟),按压时力度适中(以不出血且能触及血管搏动为宜),避免揉搓(揉搓易导致血管破裂、皮下血肿)。

  按压部位需覆盖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因针头进入血管后有一定潜行距离,两者可能不在同一位置)。

  2.血管修复与保护

  长期输液患者可在穿刺间隔期对血管进行热敷或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修复血管内皮损伤。

  指导患者穿刺部位24小时内避免沾水,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剧烈活动,减少血管再次损伤风险。

  3.并发症的及时处理

  静脉炎: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或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硬结。轻度可局部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中重度需遵医嘱使用硫酸镁湿敷或涂抹抗炎类药膏,必要时停止该血管输液。

  药物外渗:若药液外渗至皮下,需立即停止输液,拔除针头,根据药物性质处理(如普通药液可冷敷;血管活性药物、高渗药液需热敷促进扩散吸收;化疗药需使用专用拮抗剂),避免外渗药液持续损伤组织和血管。

  皮下血肿:若出现血肿,24小时内冷敷止血,24小时后热敷促进血肿吸收,避免按压不当加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