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护理过程需兼顾操作规范、患者安全及舒适体验,同时预防并发症。哈尔滨上门静点介绍下静脉注射的核心护理要点,涵盖操作前、中、后全流程:
一、操作前准备:评估与沟通
患者评估
病情与治疗需求:明确给药目的(如补液、抗感染、急救)、药物性质(如高渗溶液、化疗药、血管活性药物),判断是否适合静脉注射(如严重水肿患者需选择较粗血管)。
血管条件评估:优先选择粗直、弹性好、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如前臂掌侧、手背),避开破损、感染、瘢痕、淤青部位;长期输液患者需由远及近、由细到粗交替选择,避免短期内同一血管反复穿刺。
过敏史与禁忌证:询问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青霉素类)、出血倾向(如使用抗凝药),检查皮肤是否有湿疹、皮炎等,避免在过敏体质或禁忌部位操作。
用物准备与核对
严格核对医嘱:确认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用法、时间(如“qd”每日一次、“st”立即执行),双人核对高风险药物(如化疗药、胰岛素)。
检查用物:注射器、针头(根据血管选择型号,如成人一般用7-9号,小儿用4.5-5.5号)、止血带、消毒用品(碘伏/酒精)、敷贴等是否在有效期,包装是否完好;药物有无变质、浑浊、沉淀(如青霉素类药物需现配现用,避免放置过久失效)。
患者沟通与体位摆放
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如穿刺时握拳、避免肢体移动),缓解紧张情绪;对儿童、意识不清患者,需家属协助固定肢体。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如坐位或平卧位),穿刺部位下方垫治疗巾,暴露血管区域(冬季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缩)。
二、操作中:规范执行与观察
穿刺部位准备
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螺旋式消毒,直径≥5cm,待干后再穿刺(避免酒精未干导致刺激疼痛);消毒后禁止触碰穿刺点皮肤。
止血带使用:在穿刺点上方6-8cm处扎止血带,松紧以能阻断静脉血流、不影响动脉搏动为宜,扎带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避免血管内淤血)。
穿刺与固定
穿刺手法:一手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0.1-0.2cm(确保针头完全进入血管),固定针柄。
牢固固定: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及针头,针柄处用胶布加强固定,避免活动时脱出;若为关节部位(如腕部),可使用夹板固定。
给药与观察
缓慢推注药物:根据药物性质调整速度(如钙剂需慢推,避免心律失常;急救药物需快速给药),推注时观察患者反应(如有无疼痛、心悸、皮疹)。
警惕异常情况:若推注时阻力大、局部肿胀、患者诉剧痛,可能为针头脱出血管外,需立即拔针,更换部位重新穿刺;若出现回血不畅,检查针头是否贴壁或堵塞。
三、操作后: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拔针与按压
拔针手法:轻揭敷贴,用无菌干棉签轻压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继续按压3-5分钟(凝血功能差者延长至10分钟),避免揉擦(防止皮下淤血)。
观察穿刺点:确认无出血、渗液后,指导患者勿立即下垂肢体或用力活动(如提重物)。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用药后观察30分钟(尤其首次使用易过敏药物),警惕过敏性休克(如胸闷、呼吸困难、血压下降)、静脉炎(穿刺部位红肿热痛)、药物外渗(如化疗药外渗导致皮肤坏死)等。
若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根据药物性质处理(如普通药液冷敷,高渗溶液热敷,化疗药需用特定拮抗剂)。
健康教育与记录
指导患者:穿刺部位24小时内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出现淤青可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若出现发热、局部红肿加重,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规范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注明穿刺时间、部位、药物名称、剂量、患者反应及签名,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四、特殊情况处理
静脉炎处理:Ⅰ级(局部红肿)可局部热敷或用硫酸镁湿敷;Ⅱ级(疼痛伴条索状硬结)需抬高患肢,遵医嘱使用抗炎药物。
空气栓塞预防:推注前排尽注射器内空气;若怀疑空气进入,立即让患者左侧卧位并头低足高,避免空气阻塞肺动脉入口。
总结
静脉注射护理的核心是“精准评估、规范操作、密切观察、预防并发症”,既要保证治疗效果,也要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如选择合适血管、轻柔操作),同时强化无菌观念和用药安全意识,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