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0 14:27:47 点击次数:36 次
静脉注射时选择留置针头,核心是为了平衡治疗需求与患者体验,尤其针对需要长期、反复静脉操作的场景,能有效解决“反复穿刺痛苦、血管保护难、治疗效率低”等问题,具体必要性可从患者、治疗、护理三个维度拆解:
一、对患者:减少痛苦与血管损伤,提升就医体验
避免反复穿刺的物理痛苦若患者需多次静脉注射(如每天输液、定时推注药物),普通钢针每次操作都需“扎针”,反复穿刺会直接刺激皮肤和血管,不仅带来持续疼痛,还可能导致穿刺部位红肿、淤青。而留置针头只需穿刺1次,导管可在血管内保留3-5天(部分耐高压留置针可保留7天),期间换药、输液无需再扎针,大幅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心理恐惧,尤其适合儿童、老年人或对穿刺敏感的人群。
保护外周静脉,避免“血管条件恶化”长期治疗(如抗生素治疗、化疗、营养支持)需频繁使用静脉,普通钢针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变硬、变细(即“静脉炎”),甚至出现血管闭塞,后续再穿刺时难以找到合适血管(俗称“血管打坏了”)。留置针头的导管材质柔软(多为聚氨酯、硅胶),对血管壁刺激小,且固定后不易移位,能减少对血管的反复损伤,为后续治疗保留可用血管。
二、对治疗:保障用药及时性与安全性,适配复杂治疗需求
满足“多次、定时”的用药需求部分治疗需按固定时间给药(如每8小时静脉推注一次抗生素),或需持续输液(如24小时静脉泵入营养液、化疗药)。若用普通钢针,每次给药前都需重新穿刺,可能因穿刺延误错过最佳用药时间;而留置针头可随时连接输液器或注射器,能精准把控给药时间,尤其对急救患者(如术后需快速补液、危重患者需随时用药),可避免“紧急时找不到血管”的风险,为治疗争取时间。
适配特殊药物的输注要求某些药物(如化疗药、高浓度营养液、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时需严格控制速度,且需避免药物与血管壁直接接触(防止刺激血管引发炎症)。留置针头的导管末端位于血管内血流较丰富的位置,药物可快速被血液稀释,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留置针头可配合输液泵精准控制流速,避免因钢针固定不稳导致流速波动,影响药效或引发不良反应(如药物浓度骤升导致的毒性反应)。
三、对护理: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护理风险
减少护理工作量,提升效率普通钢针每次输液前需评估血管、消毒、穿刺,单次操作约5-10分钟,若患者数量多(如内科病房),护理人员工作量极大;而留置针头穿刺一次后,后续只需消毒接口、连接输液器,单次操作仅需1-2分钟,能大幅节省护理时间,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精力关注患者病情。
降低护理操作风险普通钢针穿刺时,若患者因疼痛、紧张躁动,易导致针头移位、脱出,甚至穿刺失败;而留置针头穿刺成功后,会用透明敷贴固定在皮肤上,导管不易移位,且敷贴能直观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如是否红肿、渗液),便于及时发现异常。同时,留置针头减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血液的接触次数(仅穿刺时接触),也降低了职业暴露(如针刺伤)的风险。